特辑|历史长河中的中药余韵,带你走进浙中医大浙江医史馆
发布时间:
2024-08-17
明初至清代鸦片战争发生前(公元 1368-1840 年)
明末清初形成的医学流派,在浙江以钱塘医派最为突出,“钱塘三张”(张遂辰、张志聪、张锡驹)聚众论医,首创以讲学培育医家之先河,开启集体研经、编注医学经典之新例。钱塘医派延续至清光绪间,历经二百余年。
卢复、卢之顾父子,其中卢复是明末清初医学界“尊经”派的领衔人;卢之颐为钱塘医派聚众论医讲学的开创者。
张遂辰,字卿子。由于医术精湛,患者争相求治,因此,居所之地杭州城东菖蒲巷被尊为“张卿子巷”[民国十六年(1927 年)改叫大学路,因为浙江大学创办在这里]。在明末清初的伤寒治学中首倡“维护旧说”,是尊王(叔和)赞成(无已)最力者,张志聪、张锡驹、张开之等都是他的得意弟子。
张志聪,少年丧父,先习儒后改习医,师事张卿子和卢之颐。创办侣山堂于杭州胥山,招同道、弟子论医讲学数十年。并首创对经典医著集体探究、合力阐注之先河。
高世拭,一生追随张志聪,在侣山堂论医讲学,集毕生心血完成张志聪未竟之乍《伤寒论集注》。
仲学辂,曾受诏为慈禧太后治好难治之症而声名鹊起。实为钱塘医派私淑弟子。在钱塘开设医局,不仅门诊,而且沿袭侣山堂的遗风,论医讲学。
侣山堂,是清康熙三年(公元1664年),为张志聪创办,位置在武林“胥山之阴,娥媚之麓”,即今杭州城隍山脚,不仅有张志聪,还有张开之、沈亮辰等医家前往讲授。侣山堂办学不仅出人才,而且出成果。
绍派伤寒形成于清末民国时期,因为创立者与传承人物都在绍兴而得名的绍派伤寒。代表人物如俞根初,所著的《通俗伤寒论》,堪称继刘河间、吴又可后,又一部热性病症诊疗全书,其中的腹诊专篇,比日本现存最早的腹诊专著——《腹证奇览》早几十年。何廉臣曾任绍兴医学会会长,神州医药会绍兴分会评议长等,创办《绍兴医药月报》,他的祖父何秀山亦为绍派伤寒名家。
邵兰荪,为绍派伤寒的又一践行者,一生勤于诊疗,可惜没有著作传世。胡宝书认为“南方无真寒,多系温热,而吾绍地处卑湿,纯粹之温热亦少见,多类湿邪为患”,提出“竖读伤寒,横看温病”。
明代采用世医制度,对世医传承有了明确的规定。“凡医药之人,礼部务必备知,以凭取用。”使医药行业中自愿选择的子承父业变成了带有指令性的制度。
胡庆余堂由清末著名红项商人胡雪岩创立,位于杭州吴山脚下,现杭州步行街一一 清河坊。以宋代皇家药典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为基础,精心调制庆余丸、散、膏、丹、胶、露、油、药酒方四百多种。
方回春堂由方清怡创办,以精制中药成药的各种丸、散、膏、丹而闻名于世,其炮制有“滴水成珠”的绝活,最见功力。
绍兴震元堂为杜景湘创办。“震元”二字出自《周易》,系其向阴阳先生占卜而得, “震”为八卦中的震卦,五行属木,主利于经营山林商品;“元” 出自《周易》卦辞、爻辞之“元亨利贞”,含义为善、为化。
嘉兴兰台药局由吴江名医徐大椿创办。兰台药局的道地饮片、秘炼丹丸十分有名,“全鹿丸”是其中之一,所以店内常年养鹿。
宁波寿全斋由慈溪王立鳌和宁波孙将壳创办。寿全斋自制各种膏、丹、丸、散、精致饮片、参茸药酒补酒,突出高档参茸补品,道地药材经营特色。
张同秦药号由浙江慈溪人张梅创办,和胡庆余堂、叶种德堂齐名,号杭州三大药堂。张同泰始终坚持“悉遵古法务尽其良,货真价实存心利济”祖训,诚信经营,至今盛名不衰。
万承志堂由万嗣轩创办,为“杭城药业三门市之一’誉为“江南药酒王”。
更多新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