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第四餐”经济走红,保健品行业或成新风口?
发布时间:
2024-08-12
熬最深的夜,敷最贵的面膜,吃最流行的保健品。
这是当代年轻人“朋克养生”的真实写照。
办公室里放眼望去,哪个年轻人的工位上不摆着几个瓶瓶罐罐?葡萄籽、血橙、酵素、深海鱼肝油和功效各异的维生素……
一眨眼,90、00后就跑步进入了保温杯里泡枸杞、养生保健挂嘴边的节奏里。如今,保健品还有了个新潮的名字——“营养第四餐”。
这届年轻人,熬着最深的夜,吃着最全的保健品。
提及营养补充剂,他们个个秒变化学达人,镁铁钙、维生素、氨基酸,如数家珍,高考前夕的理科生来了都得甘拜下风。
身体突发不适?不慌,吃几种保健品,就能恢复状态再战一轮。
人口老龄化,再加上逐渐沉迷“朋克养生”的年轻人,让保健品市场作为“第四餐经济”迅速发展壮大。
库润数据调研显示,在购买养生保健品的90后中,普遍每天会吃2-3种保健品,同时超7成95后每月会为营养保健品支出200元以上。
根据天猫国际医药保健行业统计,目前年轻人中意的保健品,按照销售比重从大往小分类,可以分为:
(心脑血管守护神)、运动代谢类(护肝解酒神器)、蛋白及基底营养类。
小红书上,年轻人饭前饭后不忘来一粒,比打卡还积极。
这一消费习惯,甚至还诞生了新的潜力产业——药盒分装+标签业。
年轻人在家可以不叠被子,但保健品必须放得整整齐齐。
吃完油辣可口的火锅、麻辣烫,便拿出一颗益生菌吞下;注定要熬夜的那天,鱼油和辅酶Q10也要随身携带。
保健品是否有效,年轻人说不清楚。但瓶瓶罐罐里装的不只是营养剂,也是他们心里面的“蕉绿”,吃掉后,能拥有奢侈般的片刻安宁。
鱼油、维生素打底,搭配各种微量元素产品、植物提取物、益生菌等的养生懒人包,如“情绪舒缓套餐”“慢性胃炎套餐”“油痘皮三件套”等,精准切中年轻人心理,不仅能兼顾工作、娱乐、生活,还能保持健康效益,对年轻人一打一个准,后者毫无防守之力。
怕死又胆大,熬夜又养生,这届年轻人在“营养第四餐”的江湖里一阵急行。
现在的保健品行业,是一个从消费规模到玩家,都在超高速增长的生意盘。
那么,保健品是如何摇身一变,成为“养生潮品”?追溯其发展史,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转变:
首先,保健品的概念逐渐从笼统到明确。一开始,保健品泛指的是对人体有保健功效的产品。它可以是药品、食品甚至用品等。而今,则更多倾向于保健食品,即“膳食补充剂”或“健康辅助食品”。专为特定人群设计,旨在调节机体功能而非治疗疾病。
其次,当前,保健品市场正经历着从“粗放型发展阶段”到“规范型市场阶段”的转型,企业越来越重视“品牌化”发展。
再者,行业玩家正在洗牌,从散兵游勇向大企业集中转变。安利纽崔莱、汤臣倍健、善存等企业已成为年轻人心中的知名品牌,它们自2000年左右便开始深耕国内市场。
另外,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也为保健品市场提供了爆发机会。在KOL们的助推下,营养补充剂找到了精准高效的传播渠道。如今,若身边有人对“营养第四餐”发出质疑,年轻人会自豪地说:“我们吃的是科学!”
这几大转变的背后,一方面是国家对行业的规范与治理,禁止夸大宣传、不实宣传;另一方面也是养生行业本身的科学迭代作用。
如今,随着物质生活的满足,年轻人“增强免疫力”的健康需求广泛存在。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,2022年和2023年,中国保健食品销售额分别飙升至680亿元和720亿元,预计2024年将再创新高,达到778亿元。
企查查显示,截至2024年3月28日,保健食品相关企业数量已近千万家,半年内新增近百万家,年度注册增速稳定在24%以上。
天猫国际数据揭示,保健品消费已超越母婴和美妆,跃居大健康板块首位,成为第一大行业。
未来,随着人们对于健康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强,保健品、营养膳食等赛道,还有望获得更多增长机会。
风险提示:理财非存款,产品有风险,投资须谨慎。本观点仅代表当时观点,今后可能发生改变,仅供参考,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保证,亦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。基金有风险,投资须谨慎。基金产品由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行与管理,招商银行作为代销机构不承担产品的投资、兑付和风险管理责任。基金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,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。
更多新闻